为了助力厦门会晤成功举办,提升厦门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形象,我市首次推出《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》。近日,《译写规范》中的《通则》和《道路交通地方标准》两部分正式颁布,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。未来在厦门的公共场所,不规范甚至错误的英语标识将越来越少。
近年来,我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翻译不统一,甚至发生错误。例如,标志性地名湖滨东南西北中路,有的直译成英文,有的用汉语拼音表示,有的用全称,有的用简写,译法五花八门,很不规范。
为此,外侨办牵头历时一个多月,在广泛征求了中外籍专家学者以及市各相关行政部门意见后,编写完成《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》中的《通则》和《道路交通地方标准》两部分,并提交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。
《译写规范》编写主要依据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家的翻译标准,还充分考虑闽南文化特色,也参考了北京、上海等城市在双语工作中的经验。例如,市民及游客熟悉的环岛路,就推翻了之前的翻译,更加形象易懂。
市外侨办副主任 姚建洪:环岛路原来是用了拼音的译法,前面是拼音huandao,后面是road实际上环岛是一个概念,厦门岛将近50公里的周长用现在的译法Island Ring(呈环形),充分地表达了它的意涵。
记者了解到,后续市外侨办将依据《通则》和《标准》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双语标识纠错规范工作。例如,厦门的特殊地名里、厝、宅、坑等都用汉语拼音表示;厦门的一些道路通名也将与实际情况吻合,例如仙岳路高架无红绿灯,限速较高,属于城市快速道路,所以翻译为“Xianyue Hwy”更为妥当,而鹭江道则译为“Lujiang Ave”。
《译写规范》中其他领域的地方标准将在未来1-2年内陆续推出,涵盖组织机构名称、旅游景区、医疗卫生、口岸设施等12个领域,并且特别增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《闽南风俗》版块。双语标识英译文规范地方标准的发布,将使我市各领域的双语标识规范工作有章可循,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文明形象和国际化水平。《标准》也将公布在市外侨办、市质监局、市译协官网及市外侨办微信公众号,市民可自行登录网站进行查询。
市外侨办副主任 姚建洪:一方面我们要加快进程,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非常慎重,我们会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也欢迎广大市民拍照举报,如果有错译、漏译的,共同努力把厦门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到更高的水平。(新媒体编辑:李珂)